完成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项目获得2020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一、项目背景
国务院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四个发展方向之一,要求到2025年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无人驾驶”的汽车,需要完成哪些封闭测试?什么样的汽车可以上路测试?什么样的汽车是安全的?事故责任主体是谁?——当前国内及国际上均无相关标准及法规来明确这些问题。
为引导及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公安部、工信部和江苏省筹建国家级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破解智能网联汽车上路测试、责任认定等难题。基地由公安部交科所负责实施,从交通安全管理的职责出发,制定相关测试认证规范及法规,发放测试牌照及上路牌照。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规划设计院中标后,赴美国Mcity、SmartRoad及国内中汽中心盐城基地、交通部测试场等考察,研究国际国内行业现状。依托同济大学科研力量,发挥我司在市政、公路、建筑等方面优势,完成咨询方案,得到两部一省领导及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二、项目特点
1.无先例借鉴
(1)无先例借鉴
基地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认证”综合基地。
(2)功能复杂
项目功能复杂(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智能交通管理技术综合测试和交通警察实训三大平台功能)、建设要求高(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和场地规模受限。
2.成果丰富
(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集;(2)基地总体布局;(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础设施清单;(4)基地综合管控平台架构;(5)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设计成套方案。
3.创新点多
(1)基于测试场景的多层级分区设计
测试场景是判定车辆智能化水平的核心载体,研究提出了66种基本测试场景,远期可在场景集框架下不断扩展场景数量及内容,最终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标准内容。基地用地规模小,常规布局难以满足测试要求,提出分级、分区设计:
内外分区:内部测试区和外部测试区
速度分级:高速测试、低速测试
场景分区:高速区、城市街区、公路区、环道区、隧道区和多功能区
(2)柔性设计
由于用地限制,刚性设计仅能满足特定测试需求,降低了测试的可扩充性。引入柔性设计理念,尽可能少地采取刚性设计,构建可变测试条件,实现柔性可控可测的目标。
(3)虚拟与现实融合
模拟道路环境测试是检验智能网联汽车功能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但存在测试时间长、经济成本高、受时间及气候限制等问题;虚拟测试具有可重复试验、节约资源、迭代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将虚拟测试与现实测试相融合,大大提升基地的测试内容和测试容量。
(4)建筑与测试相结合
在用地受限情况下,建筑不仅仅是提供办公、科研的场地,更与测试相结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丰富测试场景。方案将控制中心建筑与高速测试区相结合,同时将地下室与模拟隧道相结合。
(5)标准适度超前
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最终目标在于投入市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因此测试场地应当能够还原真实的交通场景,在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为基础上,结合场地条件和测试需求,采用适当超前的标准,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在未来的适应性。
4.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基地建成了封闭测试道路及半开放道路测试环境,可为车企提供测试环境、测试报告及发放牌照,从智能网联汽车身份、车路通信网络安全、测试评估与检测、事故责任认定等方面引导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将产生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5.项目可持续发展且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基地采用柔性设计、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理念,适应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变化,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地成套设计方案、测试场景集、测试基础设施清单等可推广到其他测试场地建设,我司应用成果已完成同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及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基地中。